許多人用 AI 學習,以為自己越學越快,其實只有越學越淺
甚至,淺到已經不能叫做學習
但那不是 AI 的錯
而是多數人不知道怎樣學習
AI 的出現,只是凸顯這個問題而已
學習,對多數人來說,意思是要他們回答問題
畢竟從小開始,學校就是這樣訓練人的
你的學習沒任何目的
只為了拿個好分數,證明自己大腦的AI模型(考你多會推理)跟記憶體(考你多會記憶)比其他人好,方便別人判斷以後要不要雇你當員工,還有該花多少錢請你
你被訓練成只要找出答案,就沒事了
而這種心智模式,讓 AI 很常被用來摘要書籍、文章、影片等資訊內容
因為多數人只想快點、省力點得到答案
然後以為這就是學習
問題是…
如果你只想為了應付工作或老闆,這還無所謂
但如果你學習是為了給自己更好的未來
如果你學習是為了擺脫目前的處境
如果你學習是為了財務自由
那麼答案來的快、來的輕鬆,不等於你的學習更有效率;甚至,只會更差而已
換句話說,你用 AI 的方式錯了
你需要換個思路,讓 AI 幫你進行深層學習
誰輸出更多,誰獲得更多
學習知識的目的是行動,不是學習知識
— 亞里斯多德
你應該聽過「成功的人都很愛看書」
這句話是事實,但不重要
因為愛讀書的人不一定都很成功
成功與否的決定點,在於那些人更會實做與輸出
決定正式交棒的巴菲特經營波克夏60年,股東信從 1965 寫到 2024 年
貝佐斯創辦亞馬遜,股東信從 1997 寫到 2020 年
世界首富馬斯克經營 Tesla、SpaceX、X、Neuralink、The Boring Company 等企業,平均每天發 67.8 則推文,上了無數次訪談、Podcast
眾所周知,這幾位都是閱讀瘋子
但在我心中更重要的點 — 他們全是實做與輸出的典範
現在,你回去看自己和 AI 的對話紀錄
在你學習時,是 AI輸出的多,還是你輸出的多?
如果你的答案是 AI 輸出超多,自己沒什麼輸出
我們需要扭轉這個情況
用 AI 帶你深度學習
我對學習的定義:
當你面對同樣瓶頸時,展現不同思維與行動
這也是進步的根源
如果你從 AI 得到答案,但沒有因此改變心智與行為,等於沒有學習
接下來運用以下 4 個步驟
讓 AI 帶你進行更能改變思維與行為的深度學習:
1. 挑感興趣的文章或影片來吸收資訊
這一步,無論你想自己從頭看,或是靠 AI 摘給你,都可以
如果你以為我不建議人們用 AI 做摘要,那你錯大了
AI 是加速你吸收資訊的最好工具,你能用 AI 摘要文字、產生心智圖給你,甚至轉成對話型 Podcast 給自己聽,怎樣都行
選你喜歡的方式吸收,效率才好
而真正的關鍵,是下面這一步
2. 解釋給 AI 聽,而不是反過來
AI 的回饋像面鏡子,你強它跟著有深度,你弱它跟著沒水準
多數喜歡學習的人,都聽過費曼學習法
有趣的是,在用 AI 學習時,卻表現的跟沒聽過一樣
你可以這樣運用費曼學習法與 AI 互動
你吸收資訊(上面的第一步)
你解釋給 AI 聽,並且要求它少說話,多聆聽與提問
當它表示不懂你說什麼,或你解釋到一半卡住時,回去第一步,補足資訊落差
重複迴圈,直到 AI 說它懂了
這一步如果做的正確,你會發現自己的輸出比 AI 來的多
3. 實際運用
不要讀得多,卻想得淺、做很少
可以讀得少,但想得深、做很多
最近我發現自己看書、看影片進度越來越慢
更多時候,我在實際操作所學,然後根據結果的回饋,調整思維或行動,進行下一輪實做
因此,往往會隔好一陣子,才有時間或需求繼續往下看
有趣的是,我選書的速度是越跳越快
很多書我看沒幾頁,就不再看下去,直接跳下一本
4. 分享與互動
把你的所學與經驗,分享給其他人知道
因為寫給 AI 是一回事,寫給人看是另一回事
你為了發送文章出去後,不會讓自己丟臉
你會更要求自己,學得徹底
當別人有問題時,你可以選擇回應
互動,常能補齊被你遺漏的地方
你會學到更完整、更紮實
記住…
沒有輸出的學習,不叫學習
當你學得越是深層,你越不需要記憶它
因為你學到的,將融為你自己的一部分
謝謝你的閱讀
— allexx
光是前面三句就令我收穫滿滿! 說的真好! 我特別覺得尤其閱讀的時候,是拿作者寫的內容,跟自己的腦部的經驗與體會去做深度的連結 (或比較),連結的過程其實快也快不起來,深度連結之後所產生新的體會那就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東西;特別你說翻書選書速度變快,然後選到值得深入的書去好好讀一讀,這個的確是AI時代該有的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