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事業打造收入的第一步(2025)
不是做產品,就算你沒東西賣
讓我問你幾個問題-
如果你對某個新事物有興趣,你會怎麼做?
畢業後你想學新技能(譬如數位寫作、程式設計),會怎麼開始?
工作上你需要進修溝通學、領導學,你的學習管道是什麼?
我想,重回學校進修肯定不是首選
多數人一定是看 YouTube、聽 Podcast、閱讀電子報或部落格文章,從免費資源開始學習;再來會花點小錢買書或迷你課程,現在還多了用 ChatGPT 在家從頭教懂你的選項;最後才是考慮付一筆費用買進階課程、報名講座、參加訓練營
我要說的是,你一直都有參與「創作者經濟」或「一人事業」的遊戲
問題是...
你總是站在消費的那一邊,你不知道自己其實可以站在另一邊
但是,你可以
過去拿鐵飯碗的我不怎麼進修(笑),直到離職後我才又開始學習
我買過不少課程-英語口說、個人成長、生產力規畫、選擇權交易等等
各式各樣,只要我想學什麼,網路上都買的到
只是,我一直都是買方
直到有次,我無意間被國外知名一人事業家 Dan Koe 的影片敲醒
原來我可以經營一人事業,成為賺錢的賣方
我希望這篇電子報能像當初敲懂我的影片一樣點醒你;至於你想不想做是另一回事,但起碼知道有這條路,或許未來哪天你又突然想做也說不定
現在,我希望你先記住這句話
你可以做想做的事,同時賺想賺的錢
兩個必備-產品跟追隨者
經營一人事業,你需要產品和追隨者
其中,產品相對不重要,尤其是生產成本、經營風險較低的數位教育產品
舉個例,前幾週愛莉莎莎推出很火熱的正宗瑜伽課,雖說授課老師來自尼泊爾,比起國人授課來得新鮮,但真要比起產品實力,誰的教學安排更好,誰的內容對身心靈更有幫助,台灣許多授課經驗更久的瑜伽老師,推出的產品不一定會輸
但銷量大多卻是完敗,為什麼?
因為愛莉莎莎的 YouTube 有 126 萬訂閱者、IG 有 59 萬追蹤數
如果有 2% 的人購買課程,就等於 3.7 萬銷售量,簡單的數學
2025.05.23 時,那課程頁面統計銷量是 2.36 萬,而且還沒正式開課,真厲害
追隨者,比產品重要
我不喜歡用粉絲或鐵粉這些字,我也不把追蹤、訂閱我的人看成粉絲
如果真要講,粉絲這詞在我心裡,更像是被男星吸引的女生,或被美女吸引的男生
人們喜歡他/她,而不是想成為他/她
我知道不見得是那樣解釋,這只是個人偏見
相對的,追蹤者follower、訂閱者subscriber、信任者believer 是我更喜歡的字詞;我會追蹤、訂閱、相信某個人,是因為那人是我的榜樣,或是展現我想擁有、好奇的特質,或是那人的內容幫助我成長
換句話說,你需要很多人認識你、喜歡你、信任你
而你常聽到「做個人品牌」,如果你覺得很飄,不知道什麼意思
其實就是想辦法讓很多人認識你、喜歡你、信任你
可是 allexx,有 AI 怎麼辦?
現在每月付個 $620 新台幣,AI 就能教你任何東西,還怎麼賣數位知識產品?
這是因為 AI 培養不出人的喜歡與信任
當你問 ChatGPT 事情,它給你 10 個執行步驟時,你會照做嗎?
不會,你甚至馬上會冒出「是這樣嗎」、「這有用嗎」的想法
沒人會完全相信 AI
這是你我能夠經營一人事業的優勢,我們能培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目前的 AI 就是 J.A.R.V.I.S.-「只是另一個很聰明的系統」,你會接受它提供的知識,但你不會它叫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但如果叫你做的是人,就會不一樣;當你夠相信某個人時,他叫你做什麼,你就會做什麼,為什麼?因為那人已經成功得到你想要的
他知道所有你該優先做的事,還有所有你該躲開的屎坑
可是 allexx,有免費的怎麼辦?
但就算不管 AI,這時代你想要什麼資訊,網路上免費資源就夠你看的,為什麼還要花錢?
確實,我相信你能完全不花錢就能學習任何事物,但你還是會願意付費,只要你夠瞭解自己的時間價值
雖然資訊是免費,但你的時間卻很貴
你付錢買的永遠不是別人給的資訊,而是為你省下的時間
你絕對可以花大把時間自學,但你也能花錢買別人用大把時間幫你精挑細選、安排妥當的數位產品,高度縮短你學習的時間
可是 allexx,我不厲害怎麼辦?
這的確是個問題
以前我相信有人說的,比你走在前面1、2步的人,比走在你前面 1,000 步的人,更適合教你,因為他們離你更近,所以更懂你
但現在我這麼不相信
走你前面沒幾步的人,通常跟你一樣走的迷茫,或是不知道自己也走在錯誤的道路
如果可以,向走在你前面 1,000、10,000 步的人學習
那新進者不就沒戲了?當然,有其他方式可以克服
但最好的辦法,就是逼自己進步快一點
可是 allexx,市場飽和怎麼辦?
瑜伽課程是不是競爭激烈、飽和的市場,那為什麼一個新課程預售還能賣出 2.36 萬份?
因為人們買單的不是產品,而是他們喜歡、信任的那個人
沒有人跟你一樣,你們之間根本沒有競爭
市場從來沒有飽和,只有你沒吸引到原本就屬於你的人
新進者可以怎麼做?從 Substack 開始
如果你想成為創作者經濟裡另一邊的人,在煩惱要架網站還是搞產品之前,先開始經營你的 Substack,讓追隨者能找到你
這不是業配文,只是我的心得
為什麼是 Substack? 3 點原因:
1. Substack 是文字型平台(而且是比較純的那種)
如果你是新手,影音為主的平台競爭基礎更高,你需要懂點拍片,你需要鍛鍊口條,你需要夠上像,你需要好剪輯,你需要一堆B-roll
在 Substack,你只需要會寫
至於比較純的意思,像 Threads 也是主打文字,但只要使用過就知道,影音和圖片型內容越來越多,單靠文字很難贏過影音的吸引力
而目前的 Substack,仍然是文字主導的平台
如果你想開始經營電子報,讓這迷你課程帶你寫好、發布第一篇
2. Substack 內建私域引流機制
為什麼不像常聽的建議-先經營社群媒體,譬如剛才說 Threads?
因為 Substack 是電子報和社群媒體的縫合怪
什麼意思?
經營社群媒體能夠吸引流量,但你沒有與追蹤者溝通的控制權。追蹤者能不能看見你下一篇發文,取決於社群媒體的演算法,這也是為什麼你需要進一步把人帶進有100%控制權的溝通管道,譬如電子報、Line群組、Discord群組
只有這樣,當你想傳什麼給對方時,沒人能擋你
之所以說 Substack 是縫合怪,因為它有 Notes 這項功能,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原生在 Substack 裡的 Threads
換句話說,你可以在 Notes 發文曝光,吸引流量參觀和訂閱你的電子報
要知道,社群平台最討厭使用者離開它去做別的事,譬如 Threads 不喜歡你在發文裡放超連結,讓人點擊後離開它的平台;如果你那樣做,那篇貼文容易被 Threads 限流,這很好理解 — 只有把人留在 Threads 裡,Threads 才能持續賺廣告錢
但你在 Notes 發文內放自己電子報的連結就沒這問題,因為就算用戶點了連結,他還是一直都在 Substack 這平台活動
3. Substack 最近越來越火熱
這陣子我觀察到,國外一人事業大咖像是 Justin Welsh、Dan Koe、Jay Clouse 陸續進入 Substack
除了像 Justin 覺得現在社群媒體變質成 AI 廢文農場,讓他想換換平台的原因,或許這些老屁股也同時嗅到了新的商業模式也說不定
我不知道真正原因,但可以確定的是目前趨勢有利 Substack 未來發展
這表示不經營社群媒體嗎?不是,照樣經營;你在 Notes 寫什麼,同步發布到 Threads 就好
寫在最後
我正在實踐經營一人事業,目標是做想做的事,賺想賺的錢
我還沒達成,但正在路上,所以你不用信我的話。不過這種生活方式確實存在,也有太多活案例擺在那;只是你不知道怎麼做、夠不夠勇氣去做、有沒有決心做到成功而已
如果你喜歡這類主題,以後會有更多,記得訂閱
如果這篇對你有幫助,你的點讚和分享,對我很有意義
謝謝你的閱讀
— allexx




謝謝你的文章
很棒,感謝分享! 用心寫得好文總是令人得到啟發